以后遇到喜欢卖弄的人,或许不能再用“你咋不上天”怼回去了因为普通人也能上天了就在双十一大促如火如荼之际,一家来自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深蓝航天,通过直播预售了两张2027年亚轨道载人飞船的船票,这也是国内首次公开销售商业太空旅行项目。
直播中,原价150万元一张的船票打折到了100万元,甫一上架便售罄深蓝航天方面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中一位下单者自称是1994年出生的计算机工程师,一直对太空探索动态十分关注十来分钟的旅程需要上百万元,对普通人来说肯定算不上便宜。
但对比同样送游客体验亚轨道飞行的国外“同行”,如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高达两三百万元的票价(前者更是一度把票价拍到了2000万美元)GMG,深蓝航天这次的直播价已经算得上“亲民”了因此,有不少网友调侃:“事实说明,上天比买房还容易。
”
直播海报100万元,上天无际的太空,总是以其神秘的姿态令人向往通往太空的路,更是连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也无法忘怀的“梦幻之旅”其在自传中曾如此写道:“在太空看到的宇宙是黑色的,是那种纯净的墨一般的黑……此时在太空中观看星空,是更透彻、更明亮的。
”过去几年间,随着技术的发展,普通人离飞天确实更近了,但价钱也令人咋舌大洋彼岸,太空旅行已经从宇航员专属到成为“富豪们的游戏”就在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搭乘着自家“新谢泼德(New Shepard)”飞行器完成蓝色起源的首次亚轨道载“普通”人飞行三年多以后,国GMG内商业航天公司在太空旅行方面终于有了声响。
10月24日晚,深蓝航天亚轨道载人飞船亮相淘宝交个朋友直播间第二天,#中国首批太空旅游船票上架即售罄#便登上了热搜谈及这次带货首秀的效果,航天技术科班出身的深蓝航天创始人、CEO霍亮颇感意外他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对太空旅行抱有很高的期待和接受度。
“毕竟它不是工薪阶层的日常消费,而且现在听起来风险还比较高”霍亮也因此超额完成了KPI“比起卖票,其实我们本来想做的就是一次推广,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国内也有企业在开发太空旅行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让大家觉得航天并不是神秘且遥远的,而是就在他们身边。
”虽然此次亚轨道太空旅行被计划在了三年之后,但霍亮已经把玩法都预告出来了GMG据霍亮介绍,深蓝航天的亚轨道飞船将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星云-1”可回收火箭和载人飞船,每次可搭载六名乘客出发后,乘客将可以体验乘坐飞船和火箭进入太空、在太空中约4~5分钟的失重以及飞船返回地球的下落到返回地表,全程历时12分钟左右。
在此期间,载人舱内的多个摄像头将捕捉乘客的美妙旅途瞬间
深蓝航天载人飞船介绍实际出发前的三年间,深蓝航天工作人员将与首批两位未来乘客保持联系,一方面,给他们做一些航天知识、应急等的培训,并督促他们做一些身体上的锻炼;另一方面,也会邀请他们参与进载人火箭和飞船的研发过程中,亲眼见证那些关键节点的试验。
至于每张船票100万元的价格,是霍亮和团队经过测算得出的,基本可以覆盖GMG成本;若是按150万元的标价,还可能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具体而言,亚轨道太空旅行的成本包括飞行一次的直接成本,如火箭和载人舱按可重复使用次数折算后的制造成本、燃料费、航天港的使用与折旧、相关人员配备的成本,以及前期研发成本的摊销。
更何况,在霍亮的规划中,前期载人飞船投入商业运营时只需要配备1~2位工作人员这意味着,深蓝航天还可以再卖出2张船票值得一提的是,在霍亮心中,这还远非太空旅行价格的终极形态“我们非常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太空旅行的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特别是我们一旦成熟掌握了某项产品或技术后,依托我们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优势,成本会比国外更低这就能把航天从原来国家才能使用的工具,GMG迅速地变成普通人也能够参与的一个活动”霍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扎堆风口之上
深蓝航天此次预售的国内亚轨道载人飞船服务,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热门的一种太空旅行方式所谓亚轨道飞行,即飞行高度达到距离地面约100千米,这也被视作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分界线的卡门线亚轨道飞行器一般是抛物线运行轨迹,速度不足以支撑其环绕地球一周,到达卡门线及以上短暂停留后,便返回地面。
“亚轨道飞行能够满足太空旅行两个最基本的享受,一是能看到美丽的地球弧线表面,二是可以体验到几分钟的失重”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主席杨宇光看好亚轨道飞行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轨道飞行技术还没有GMG成熟到可以特别舒适地把人送到太空,而亚轨道太空旅行几分钟的体验尽管非常短暂,但是可以让普通人不需要经过特别锻炼,就体会到宇航员的感觉。
Q微:6681122
对普通人更友好的同时,亚轨道飞行在技术和成本上的特点才是探索商业太空旅行的企业们扎堆布局于此的根本原因庞之浩介绍,同样作为真太空旅游,与可以绕地球一圈以上的轨道飞行相比,亚轨道飞行在技术上更简单,商业航天公司相对容易实现,价格上也要便宜得多。
“轨道飞行需要航天器加速到每秒7.8千米以上,目前只有多级大型火箭能够做到这一点,再加上推进剂量级的差异,成本要比亚轨道太空旅行高上10倍不止”杨宇光补充道更容易落地的产品、更低的价格与要求门槛,叠加上人GMG们对探索太空的兴趣,也就意味着能更快速规模化的市场。
根据北极星市场研究公司报告,去年,全球太空旅行市场规模约为8.5亿美元,预计今年将增长至12.5亿美元,到2032年则将达到278.6亿美元其中,亚轨道飞行占最大市场份额巧合的是,前有蓝色起源、维珍银河首飞撞档2021年,后有中国商业航天公司不约而同地把首飞时间设定在了三四年后,即2027年至2028年。
根据公开资料,已宣布过商业化载人飞行计划的公司包括但不限于中科宇航、天兵科技、凌空天行、紫薇科技及去年成立的穿越者等,竞争可谓激烈而相继官宣太空旅行首飞计划的背后,则是国内商业航天在技术方面的进步这些公司竞争的关键,在于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GMG箭及航天器,尤其是前者。
一方面,庞之浩表示,“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要先有进入太空的能力,然后才能有认识和开发太空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否做好重复使用,决定着单次飞行的成本能否降得更低,从而对商业化有着直接影响。
霍亮选择当下直播预售,也是考虑到公司的技术有所突破,能够完成亚轨道载人飞行的任务,且在比较确定的、相对不长的时间内逐渐验证产品的可靠性,包括不少于100次的试验,如火箭回收试验飞行、常规飞行与逃逸救生系统测试、10次火箭发射等。
做完这些预计要用上三年,随后便可以实现搭载商业订单相比于前辈蓝色起源,这个步子算相当大了据蓝色起源官网,自2012年以来,蓝色起源一直在对“GMG新谢泼德”火箭及其安全系统进行飞行测试,到2021年中才完成首次载人飞行。
“这两年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的速度确实比2015年、2016年快得多因而商业航天企业们一定是根据他们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制订的太空旅行计划”庞之浩表示,“但在实际过程中能不能顺利执行,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挑战重重
事实上,虽然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亚轨道飞行相关技术上有所进展,但离完全掌握还有不少的距离,仍在试验阶段“很多的关键技术我们已经突破了,比如说用栅格舵控制精准落区、火箭反推着陆等,甚至有的着陆腿都已经做得可伸缩了。
但还有很多的关键技术,我们并没掌握”杨宇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像国内已经有蓝箭航天等几家做过10千米的可重复使GMG用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实际上运载火箭的一子级关机点通常在70千米以上的高度,所以他们还没达到实际的工况,即飞到一子级的关机点,可以按实际情况回到发射场附近,或者是预定的着陆点。
”庞之浩则提到,国内的商业航天公司目前还是局限于发射小型运载火箭和一些小的商业卫星,在载人航天方面还没有真正地付之于业务运行,目前只处于正在研制的阶段同时,如果把发射火箭并成功入轨作为关键指标,很多商业航天公司至今可以说是处于连0都还没有的阶段。
从技术角度出发,国内商业航天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霍亮看来,最少隔着15~20年。
深蓝航天“星云-1”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而就算技术再成熟,亚轨道载人GMG飞行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如何最大程度保障安全,挑战仍然颇多“这就像要打破百米赛跑世界纪录的难度”霍亮如此形容其难度据霍亮介绍,目前中国航天的可靠性已经位列世界前沿,成功率在97%左右,也就是发射100次,有97次成功。
但这样的成功率依然不能用于载人“如果想把载人飞行做到送宇航员的标准,小数点后可能要有5个9,甚至7个9”考虑到火箭一般由十几万个零部件组成,要让这些零部件都能够稳定地批量交付,保证每一发火箭都没问题,本身就已经十分艰巨了。
因而在庞之浩看来,更适合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的商业航天公司的路径,应该参考马斯克的SpaceX,从商业货运飞船起步,熟练掌握整套技术后,再从货运飞船变成载人飞船,以GMG此可以在积累经验、降低风险的同时,还能实现“回血”,反哺于研发。
“本质上而言,商业航天公司需要成为一家能面向很多客户来卖服务的公司,才能真正实现航天的商业化”庞之浩总结除此之外,杨宇光提到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国内航天领域尚缺少允许失败的文化“我认为技术问题是一定都能够解决的,但允许失败,人们才可能敢去尝试,才能有真正的创新。
”作者:石晗旭编辑:余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Q微:66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