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能否要求退款? 日常生活中,很多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为了体验电子游戏带来的快感,在未得到父母的允许下,偷偷进行游戏充值对于此类情况,家长可以要求游戏公司退款吗?案情简介
13岁的小晴于2023年春节期间使用同学的身份证号注册了某游戏账号,私自使用其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并不间断地为游戏账号充值共计5342元小晴父母发现这一行为后,与游戏公司协商退款未果,于2024年5月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 审理过程中,小晴父母认为,小晴尚属未成年人,其充值行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游戏公司在接受充值时未尽到审核义务,因此要求游戏公司全额退还充值款游戏公司则认为,小晴GMG虽属未成年人,但其父母对其充值行为未能尽到监管职责,存在过失,且小晴充值行为跨度近1年,充值款项已经消费,因此拒绝退款。
Q微:6681122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晴使用同学身份证号注册、登录游戏账号,并使用其父母微信进行游戏充值,游戏公司在前述环节未能进行有效的身份核验,未能准确识别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的用户年龄、身份,进而未能及时对该账户采取限制管理措施,应当认定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具有过错。
同时,小晴父母作为监护人未能履行监护责任,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电子设备及银行卡密码,也应当对小晴游戏充值的民事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鉴于此,承办法官根据双方当事人过错,向双方释法说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GMG议,游戏公司返还小晴父母3186元,即充值款项的60%。
以案释法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本案中,13岁的小晴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行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且不是纯获利益的行为,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监护人可以要求平台返还相应的款项,但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并不因此免除 目前,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作为家长,需要尽到监管责任,防止孩子擅用账户进行非理性的消费。
同时,游戏公GMG司应严格遵守行业规范要求,不断完善玩家身份识别机制、防沉迷机制和充值限制机制 (市普法办供稿)
Q微:6681122